蒙古国的草原,曾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绿色海洋天牛配资,承载着游牧民族的生计与文化。然而,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灾难:76%的国土被荒漠化吞噬,2023年肆虐的极寒天气又导致了710万头牲畜的死亡,占全国牲畜总数的十分之一。牧民的生活陷入困境,国家的未来笼罩在阴霾之中。那么,蒙古国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?
蒙古国位于亚洲的内陆,拥有15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,然而人口仅为360万,人口密度居世界最低。北部有杭爱山和肯特山脉,南部则是广阔无垠的戈壁沙漠。这里的气候异常干燥,年降水量仅为230毫米,甚至南部戈壁地区的降水量不到50毫米,空气干燥、植被稀少。蒙古国的平均海拔高达1580米,极端气候的特点也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脆弱。过去80年,蒙古国的气温上升了2.24摄氏度,是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三倍,这使得水资源蒸发速度加快,湖泊和河流逐渐干涸。森林覆盖率也在急剧下降,从20世纪50年代的12%降至如今的6.7%,草原植被覆盖率逐年减少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,蒙古国76.9%的土地已经出现了荒漠化,145个县政府所在地都遭受沙化侵蚀。每年的春夏季节,沙尘暴不断肆虐,2023年3月,一场强烈的沙尘暴席卷东亚,造成10名牧民死亡,乌兰巴托的空气质量一度成为全球最差。
展开剩余75%蒙古国的经济命脉深深扎根于畜牧业,占据了农业总产值的90%。约三分之一的蒙古人口依赖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。然而,过度放牧使得草原不堪重负。自1990年经济改革以来,政府实施了《财产私有法》,使得90%的牧场私有化,并鼓励牧民增加牲畜的数量,超过1000头的牧民可获得政府奖励。自1990年到2023年,蒙古国的牲畜数量从2500万头猛增至7000万头天牛配资,超过牧场承载能力的两倍。山羊的比例从1990年的20%增至2021年的40%,由于山羊以草根为食,草场恢复的周期变得异常漫长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,超过80%的草原退化源于过度放牧。牧民们为了生计不断扩大牲畜规模,草场却无法得到休养生息,裸露的土地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。
矿业开发也加剧了生态的破坏。蒙古国的地下资源极为丰富,拥有全球约十分之一的煤炭储量,3100万吨稀土和丰富的铜金资源。额尔登特铜矿年产铜精粉45万吨,奥尤陶勒盖矿区储量几乎与乌兰巴托的面积相当,塔本陶勒盖煤矿则是全球最大的焦煤矿之一。然而,政府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选择与西方国家合作,却忽视了与中国在技术与资金方面的合作优势。西方公司资金短缺且技术落后,导致蒙古国只能采用粗放式开采,矿区的开采造成了河流改道和土地污染。2022年,反腐败部门曝光塔本陶勒盖煤矿650万吨煤炭的账目不清,涉及从前总统到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,使得资源收入最终流入了少数权贵的腰包。矿区周围的牧民饮水都依赖卡车运输,废弃的矿坑成为了沙尘暴的源头。
2023年的极寒天气,成为压垮牧民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在蒙古语中,这种严寒被称为“杜兹”,意指灾难。2023年1月,降雪量创下50年来的最高纪录,气温降至零下40度,导致全国710万头牲畜冻死,占总牲畜数量的十之一。副总理阿玛尔赛汗警告称,这一死亡数字可能进一步攀升至1490万头。这次灾难性事件让许多牧民失去了生计基础,许多家庭陷入绝境。国际红十字会紧急发起了60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,但截至2024年5月,筹集的资金仍不足20%。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“杜兹”寒潮的频率,特别是2000年以来,蒙古国已经遭遇了7次极端寒潮,而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。
此外,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也加剧了其困境。作为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内陆国,蒙古国实行了“第三邻国”政策,试图与美欧、印度等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外交关系,寻求地缘政治上的平衡。然而,西方国家对蒙古丰富资源的兴趣并未带来实际的投资,蒙古国的矿业收入也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。以奥尤陶勒盖矿区为例,其电力供应竟需依赖中国内蒙古的电力网络。与此相对,中国早在2002年便与蒙古国共同启动了沙尘暴防控合作计划,并于2011年和2013年组织了多次防沙治沙培训班。2023年9月,中蒙双方签署了新的防沙植树合作协议,蒙古国代表团也曾前往宁夏和内蒙古学习沙漠治理经验,计划到2030年种植10亿棵树,减少荒漠化土地的面积。
尽管如此,蒙古国政府并非毫无行动。自1996年起,蒙古国便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框架下,启动了防沙治沙的相关计划,并于2005年实施了“绿墙计划”。2021年,现任总统呼日勒苏赫再次承诺将种植10亿棵树,尽管由于财力不足和技术落后,成效有限。2023年,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仍仅为8.2%,草原退化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。然而,部分牧民已经开始减少牲畜,尝试种植耐旱草种,并有不少人加入了防沙志愿者队伍。
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蒙古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,特别是宁夏地区的梭梭树和沙柳种植技术,为牧民们带来了希望。尽管全球变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,蒙古国的生态危机依然深重,但通过不懈的努力,仍然有可能逐步恢复生态平衡。
蒙古国的困境不仅仅源于自然灾害天牛配资,更是政策失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多重叠加。牧民们依然在贫瘠的草原上坚守,希望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寻找到一线生机。国际社会的援助虽然提供了希望,但资金短缺和技术瓶颈仍是困扰蒙古国的主要障碍。蒙古国草原的未来,仍然悬而未决,能否重现生机,将取决于政府能否果断改革畜牧业发展模式、优化资源开发,并通过国际合作弥补资金和技术的缺口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